“减”形式主义负担 “增”基层工作活力——平凉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取得明显成效

   责任编辑:平凉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时间:2025-02-13 03:11


2024年,我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各项部署要求,以务实的态度,有力的举措,在为基层减负方面深耕细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系列积极行动,有效帮助基层干部摆脱了繁杂事务的束缚,让他们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服务群众,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全新活力.

精简文件会议 清理工作群组

文件和会议作为传达信息,部署工作的重要方式,一旦泛滥,就会成为基层干部的沉重负担.我市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强化精文减会的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年度发文,会议计划管理和审批报备制度.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文和开会数量同比减少2.1%和7.3%;市级层面督检考事项由上年的45项压减至36项,压减20%;县(市,区)层面督检考事项平均在26项以内,较上年压减19.6%.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通过严格管控,"文山会海"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基层干部得以从冗长的文件,频繁的会议和应付不完的督查检查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政务APP,工作群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方便工作交流的同时,也滋生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一些工作群组消息繁多,甚至部分沦为"僵尸群""空壳群",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此,我市大力开展清理整合工作,累计清理APP,微信小程序,政务公众号,工作群组2550个.这一系列清理行动,让基层干部的手机"轻装上阵",工作更加高效.

规范事务准入 清理机构挂牌

在基层工作中,职责不清,任务随意下压的问题时有发生,导致基层干部负担过重.我市为解决这一问题,明确村(居)组织依法履行职责38项,协助政务服务事项29项,负面事项7项,并建立和落实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准入制度.通过严格落实村(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制度,有效防止了以"属地管理"为名的责任层层下移,纠正了社区行政化,机关化的不良倾向,让基层工作回归到服务群众的本位,切实保障了基层干部能够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各类机构挂牌本应是为了明确职能,方便群众办事,但过多过杂的牌子却给基层带来了视觉负担.我市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样式,统一管理"的原则,对不合格机制牌子展开全面摸排清理.经过细致工作,清理规范村(社区)组织各类牌子8748块.通过清理,规范保留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关键标识,使基层办公环境更加简洁明了,既减轻了基层的负担,又提升了基层形象.

规范证明事项 优化考核方式

过去,群众办事常常面临开具证明繁琐的问题,一些不必要的证明让群众来回跑腿.我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明确了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的证明事项25项,同时制定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证明事项办事指南(样表)11份.

并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立了政务数据和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应用机制.如今,凡是能够通过网上查询或核查的数据信息,不再向当事人索要相关证明,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注重材料和痕迹,容易导致基层干部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准备迎检资料上,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我市着力优化改进考核工作,推动考核方向从简单考"材料",查"痕迹"向重点考成效,看"潜绩"转变.一方面精简考核指标,全面清理规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书)事项;另一方面建立考核评价指标准入机制,严格把控考核指标的"入口关",对内容相近,重复考核的指标予以整合.通过优化考核方式,让基层干部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上.

深化政务改革 提升服务效能

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围绕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积极推行"五减"举措.深入推进政务大厅"大综窗"改革,成效显著,全市办事平均跑动次数降至0.05次,窗口平均等候时长减至5分钟,全量办件平均时长控制到8小时以内.此外,全力打造"一刻钟"政务服务圈,推动基层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自助办".这些改革举措,让基层政务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服务效能.

2024年,我市在为基层减负工作上的一系列扎实举措,切实减轻了基层干部的负担,使他们能够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同时,这些举措也激发了基层治理的新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胥富春)


上一篇

下一篇 全省“三抓三促”行动推进会议召开 胡昌升出席并讲话